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 实习生 朱怡柯
在智能机器人的精准焊接火花旁,在弧光闪烁的铆焊车间里,技能人才操作着机器,诠释着“干一行、钻一行、精一行”的工匠精神。近日,记者随“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”——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深入河南制造业一线,探访技能人才的故事。他们用实力证明,技能是改变命运的关键钥匙,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走进中铁装备高端制造产业园铆焊车间,王安永正专注测试新一代智能焊接设备。从焊工学徒到大国工匠,他走了17年。2013年加入中铁装备后,中国中铁劳模、特级技师吴毅成为他的师父,手把手传授盾构机核心部件刀盘的焊接技艺。握枪不稳,王安永就用砖块练臂力;参数不准,他就找试板反复练习。凭借韧劲和公司培养,他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。
为寻求突破,王安永积极参加技能竞赛,在中铁装备“盾构杯”等大赛中获“青年技术能手”“中国中铁技术能手”等称号。
技能的淬炼离不开重大项目的挑战。2014年,国家863、973计划重点工程——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中铁188号的研制任务启动,其刀盘焊接质量至关重要。王安永创新自制工具,科学调整参数,成功攻克低温钢焊接难题,助力设备创造月掘进1226米的全国纪录。
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兴起,2022年王安永主动调入智能制造班组。他敏锐意识到,掌握智能焊接技术是未来关键。他决心攻克机器人焊接刀盘驱动箱的难关,与技术人员、厂商反复研讨试验上百次,终获成功。随后,他又带领班组实现TBM刀箱智能焊接量产,替代外部采购,解决了成本高、交货期长、质量难控问题,为公司节省20%成本。如今,智能焊接在中铁装备关键部件制造中广泛应用,探伤合格率稳定在98%以上,效率提升约20%。王安永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焊工到智能焊接领军人物的转变。
像王安永一样的技能人才还有很多。00后孟江华便是其一。他说,焊接专业介绍页上那抹“蓝光”击中了他对光的痴迷。“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,技能这条路挺适合我。”2022年,他荣获“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”。
2019年加入中铁装备后,尽管焊接工作辛苦,孟江华却日渐“痴迷其中”。他先后参与完成数十个重难点盾构机刀盘焊接,合格率均在98%以上。
“技能是练出来的,更是逼出来的。”这是中国一拖集团大拖公司员工张景梅的格言。当她从机加车间调入质量部测量室时,面对陌生的图纸和仪器,一度感到挫败。师傅一句“学不会就回车间当搬运工”的玩笑话刺激了她。她给自己定了“三不放过”原则:看不懂的尺寸、测不准的公差、说不清的测量原理绝不放过。凭借严于律己的态度,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。她先后获得“河南省第四届职工技术运动会质检员决赛第一名”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,并于2023年创建“张景梅河洛工匠工作室”。
一技成,天下行;匠心聚,百业兴。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魏连升介绍,目前河南全省技能人才达1967万人、高技能人才685万人,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”。这些奋勇争先的追光者,引领了“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”的时代风尚,凝聚起支撑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的磅礴力量。
聚富配资-聚富配资官网-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-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